分類: 筆記本 (共189篇文章)
2019年
- 信用卡的歷史起源(9@2019.07.27)
2012年
- 王實味的《野百合花》(64@2012.01.15)
2011年
- 黑客的含義(63@2011.04.20)
- 民國名人的婚姻與情愛(33@2011.03.04)
- 查爾斯·凱特靈語錄(17@2011.02.03)
- 股價,物價和戰爭(13@2011.01.19)
- 知識產權案件的新規定(16@2011.01.18)
2010年
- 中國的稅種(2010版)(36@2010.12.23)
- 圖形化簡歷(27@2010.09.30)
- 施一公、饒毅的《科學》雜志社論(26@2010.09.04)
- 赫德里克·史密斯的《俄國人》(36@2010.05.06)
- 引言摘錄之五(20@2010.01.29)
2009年
- 買基金,就買指數基金(23@2009.12.07)
- 關于楊憲益先生(53@2009.11.25)
- 書籍的世界紀錄(17@2009.10.05)
- 機器能否被騙?(34@2009.08.24)
- 《通用規范漢字表》發布了!(29@2009.08.12)
- 因地制宜,創造優勢(28@2009.07.10)
- 向秀《思舊賦》疏注(27@2009.06.04)
- 傳統媒體如何防止網絡侵權(5@2009.02.26)
- 懷疑的價值(46@2009.02.02)
- 2009年美國人最想改變的10件事(22@2009.01.20)
- 美元的歷史(15@2009.01.03)
2008年
-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(18@2008.12.24)
- 銀行的起源(9@2008.12.22)
- 中美兩國中央銀行的資產比較(15@2008.12.20)
- 2009年美國經濟預測和投資建議(16@2008.12.17)
- 《紹興晚報》的"每月悲情"(29@2008.12.03)
- 讀者來信:失物招領可以收費嗎?(46@2008.11.12)
- 《紐約時報》的特大標題(28@2008.11.07)
- 關于道瓊斯指數的歷史走勢(13@2008.10.29)
- 從"救樓市"說起(54@2008.10.21)
- 中國暢銷書的銷量(39@2008.10.20)
- 中國和美國的一些數字比較(續)(21@2008.10.15)
- 關于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(18@2008.10.13)
- 關于摩西英語(73@2008.10.06)
- 美國歷史上最大的10宗破產保護(13@2008.09.26)
- 金融危機的好處(29@2008.09.23)
- 關于宋以朗(30@2008.09.19)
- 關于江南制造局翻譯館(15@2008.09.06)
- 關于信托的法律關系(10@2008.09.03)
- Philip Pan 訪談(55@2008.08.28)
- 奧運會背后的電視經濟學(23@2008.08.26)
- 1997年的三件事(5@2008.06.15)
- 謝國忠:通貨膨脹將持續十年(22@2008.05.28)
- 為什么歐美工人的工資高?(40@2008.05.09)
- 版權筆記的一個總結(6@2008.04.25)
- Copyleft和GFDL許可證(6@2008.04.23)
- 談談創作共用許可證(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)(10@2008.04.22)
- 中國和美國的一些數字比較(13@2008.04.19)
- 上海的房價(52@2008.04.08)
- 榮赫鵬《英國侵略西藏史》(47@2008.03.28)
- 《數學精英·導言》筆記(4@2008.03.24)
- 中央情報局的《各國概況》(9@2008.03.17)
- Life is too short(19@2008.01.22)
2007年
- 圖書出版流程(6@2007.12.16)
- 中國圖書出版監管制度(續)(8@2007.12.09)
- 1507年Waldseemuller地圖(7@2007.12.05)
- 美國電影《女招待》(Waitress)(9@2007.11.28)
- Book People Mailing List 宣布關閉(5@2007.11.14)
- 從"館長風波"看圖書館的未來(11@2007.11.11)
- 美國紀錄片《醫療內幕》(sicko)(18@2007.11.09)
- 美國大報的社論版(0@2007.10.24)
- 卡爾維諾中文站初步完工(7@2007.10.19)
- 2007年搞笑諾貝爾獎(10@2007.10.18)
- 怎樣看電影----從李安的《色戒》說起(5@2007.10.15)
- 一個美國記者對戈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感想(3@2007.10.13)
- 無比殘忍的活熊取膽(14@2007.10.03)
- 為什么書價越來越貴?(3@2007.09.27)
- Alan Shore 妙語錄(4@2007.09.22)
- 《波士頓法律》中的一個案例(10@2007.09.18)
- 呼拉圈的來歷(4@2007.09.14)
- 美國70年代的價格管制(7@2007.09.12)
- 美國1946年就業法(Employment Act of 1946)(9@2007.09.11)
- 引言摘錄之四(5@2007.08.25)
- 新書《即將到來的中國戰爭》(The Coming China Wars)(7@2007.08.13)
- 永別了,絕色臺北(8@2007.08.12)
- 上海的高溫(1@2007.07.30)
- 大連之行(二):旅順清代海防炮臺(0@2007.07.06)
- Mae West 語錄(5@2007.07.05)
- 大連之行(一):星海公園(3@2007.07.05)
- 版權保護期的歷史回顧(III):米老鼠訴訟(1@2007.06.30)
- 版權保護期的歷史回顧(II)(0@2007.06.29)
- 版權保護期的歷史回顧(I)(0@2007.06.28)
- 版權制度的起源(0@2007.06.24)
- 漢字拉丁化的歷史(4@2007.06.14)
- 女權和人口(10@2007.06.13)
- 印度電影《皇家衛兵》(Eklavya)(6@2007.06.03)
- 草地上的夜(5@2007.05.26)
- 易患糖尿病的行為(3@2007.05.07)
- 學問乃天下之公器(2@2007.04.18)
- 國際標準書號(ISBN)(18@2007.04.17)
- 我的第二本書(12@2007.04.17)
- 核心期刊的涵義(Core Journal)(8@2007.04.07)
- 古籍的數量(4@2007.04.02)
- 產出,福利和幸福(1@2007.03.07)
- 幸福學(Hedonomics)(8@2007.03.06)
- 電影《人類之子》(Children of Men)(7@2007.03.05)
- 《胡適口述自傳》筆記(7@2007.03.03)
- 說"儒"(0@2007.03.01)
- 清代的學術(0@2007.02.28)
- 如何寫好白話文(2@2007.02.26)
- 實用主義和實驗主義,偶然性和必然性(3@2007.02.25)
- 縣的起源(1@2007.02.23)
- 關于高等教育的三篇文章(4@2007.02.21)
- 一種性格分類(6@2007.02.19)
- 費利克斯·厄德諾語錄(Felix Alder)(0@2007.02.19)
- 《羅氏議事規程》和會議規范(3@2007.02.16)
- 美國歷史上的幾個時期(9@2007.02.10)
- 猶太人的歷史(6@2007.02.08)
- 為學之道(0@2007.02.07)
- 清朝科舉制度(4@2007.02.04)
- 老狼《北京的冬天》(4@2007.02.03)
- 電影《Kenny》(3@2007.01.26)
- 花生牛軋糖(8@2007.01.22)
- 電影《面紗》(31@2007.01.14)
- 東方醫院的劉中民醫生(36@2007.01.05)
2006年
- 制片人談"Sex and the City"的人物設計(15@2006.12.18)
- 經濟學和人類行為(5@2006.12.02)
- 法國之謎(3@2006.11.30)
- 龐式騙局(Ponzi scheme)(1@2006.11.24)
- 奧爾森《集體行動的邏輯》(4@2006.11.15)
- 格林斯潘的中年時代(1@2006.11.13)
- 薩繆爾森的自傳(0@2006.11.11)
- 格林斯潘的青年時代(4@2006.11.09)
- 魯賓《在不確定的世界》(12@2006.11.08)
- 關于經濟學家的笑話(10@2006.11.06)
- 熊秉元的經濟學散文(2@2006.11.02)
- 基本價值判斷(9@2006.11.02)
- 二八定律和長尾理論(10@2006.10.27)
- 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(16@2006.10.26)
- 如何寫一篇論文(How to write a thesis)(9@2006.10.11)
- 香港模式與自由主義經濟學(4@2006.10.07)
- 基督教筆記(八):基督教科學派(Christian Science)(4@2006.10.07)
- 基督教筆記(七):摩門教(Mormon)(5@2006.10.07)
- 基督教筆記(六):阿彌士人(Amish)(2@2006.10.07)
- 基督教筆記(五):新教(1@2006.09.30)
- 基督教筆記(四):東正教(0@2006.09.28)
- 基督教筆記(三):天主教(0@2006.09.26)
- 基督教筆記(二)(3@2006.09.25)
- 《華爾街日報》叢書摘錄(0@2006.09.25)
- 基督教筆記(一)(9@2006.09.23)
- 美元(Dollar)(0@2006.09.18)
- 偉大的報紙是什么樣的?(0@2006.09.17)
- 一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之痛(12@2006.09.09)
- 兩則報摘(2006年9月2日)(4@2006.09.02)
- I'm always packed(1@2006.08.25)
- 總有一些時刻,考驗你的靈魂(4@2006.08.03)
- 1989年的校史(2@2006.08.03)
- 誰的訃告可以上《紐約時報》?(2@2006.08.02)
- 張五常《歐文·費雪與紅衛兵》(Irving Fisher and the Red Guards)(4@2006.07.16)
- 中世紀的五種判決方式(1@2006.06.29)
- 引言摘錄之三(2@2006.06.28)
- 引言摘錄之二(4@2006.06.21)
- 權利法案(Bill of Rights)(4@2006.06.18)
- 引言摘錄之一(9@2006.06.13)
- 說謊者悖論(8@2006.06.13)
- 理查德·斯托曼的征婚啟事(Richard Stallman)(13@2006.06.10)
- 約翰·勞的錯誤(John Law)(13@2006.06.09)
- 薔薇,月季和玫瑰(18@2006.05.29)
- 川端康成《雪國》(8@2006.05.27)
- 馬克思的一則軼事(4@2006.05.22)
- 天才從哪里來?(Where Does Talent Really Come From?)(6@2006.05.14)
- 有這樣一個男孩(9@2006.05.02)
- 書評:"最簡主義者"貝克特(0@2006.04.29)
- 老子說:知其雄,守其雌(10@2006.04.28)
- 漢字的數量:詞涯七千(12@2006.04.28)
- 美聯儲(Federal Reserve)的英語(2@2006.04.25)
- 一點點科學哲學(A Bit of Scientific Philosophy)(10@2006.04.07)
- 日本外相說了些什么?(6@2006.03.20)
- 為什么越南阮姓多?(278@2006.03.16)
- 英國史筆記(四)(0@2006.01.26)
- 英國史筆記(三)(2@2006.01.25)
2005年
- 生活不是五月天的游戲(2@2005.12.13)
- 英國史筆記(二)(2@2005.12.03)
- 英國史筆記(一)(29@2005.12.02)
- 《約翰遜傳》讀后感(0@2005.10.23)
- 中國經濟,2005年不同于2000年(2@2005.08.31)
- 《張五常論文集》閱讀筆記(一)(12@2005.08.22)
- 重溫80年前的美國(6@2005.08.15)
- 古希臘女詩人薩福2600年前佚詩被發現(0@2005.06.28)
- 偽裝的"刀鋒"(5@2005.05.11)
- 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進攻法國的路線比較(8@2005.03.30)
- IT史記(3@2005.01.05)
2004年
- 一個城鎮的誕生(0@2004.11.20)
- 丹布朗《數字城堡》讀后感(5@2004.11.17)
- 滿文版《圣經》(5@2004.06.02)
- 王軍《城記》(9@2004.04.22)
- 辣椒占領中國史(8@2004.02.03)